通才教育基础上的专才教育
——现代本科高职艺术设计教育的必然趋势
广东技术师范学院艺术设计系 林涓
目前,我国正处于教育转型期的时候,中国高校改革的浪潮一浪高过一浪,高等艺术院校也不例外。中国的高等艺术设计教育亟待改革与调整的方面很多,诸如:教育观念、教育体制、教育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都应该科学地、全面地进行改革。其中的焦点之一,就是关于在艺术设计人才培养模式上解决“通才”与“专才”的矛盾问题。当今社会上对设计人才的需求是全方位和多层次的,既需要设计中的“通才”,也需要设计中的“专才”。必须要建立一个科学的价值观念——即“通”与“专”界定的“度”。没有科学和正确的“度”,就会在人才培养行为上失去正确方向、失去合理的结构和科学的内容。而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主要途径之一,但本科层次的高等职业教育(以下简称“本科高职”)目前在我国尚处于起步探索阶段。因此,如何办好本科高职中的艺术设计教育,已成为我国高等艺术设计教育和学科发展一个崭新而重大的课题。
一、通才教育是本科高职艺术设计教育的基础
当代世界各国的高等教育,主要分为以美国为代表的“通才教育”和以二十世纪四、五十年代苏联为代表的“专才教育”这两种类型。近年来,我国普通高教中传统狭隘专才教育的弊端受到深刻反思和广泛批评,相应地,通才教育思想在普通高教领域得以逐步确立起来。大多数合并后的普通高校都在向综合性大学发展、转轨,以及进行淡化专业意识、拓宽专业口径等改革,都属于走有利于通才培养的路子。但在高等职业教育领域,传统专才教育的弊端不仅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反而因高职教育的职业性、实用性特征而被大家认为是理所当然,不容置疑的东西。然而事实上,狭隘专才教育的弊端在高职教育领域的消极影响比普通高教还要严重、深远、积重难返。这里,需要澄清的关键问题在于,高职教育虽然是具有鲜明的职业性特征,是促进学生就业上岗的重要途径,但它毕竟是一种学历教育,不能办成只为促成学生当前就业而进行的针对某种特定岗位工作的单纯职业培训。有学者指出:学历教育需更多注重‘通用’的基础,而短期职业培训更多承担岗位能力学习。学历教育与短期培训各有各的作用,不可偏废,也不能相互替代。
1、通才教育是实现本科高职培养目标的需要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主要是高等技术教育,本科高职的艺术设计教育的基本培养目标:是培养在制造企业生产一线,从事高技能操作、设计或生产管理以及在服务业提供创造性服务的掌握设计技能、通晓艺术理论,既能动脑又能动手的高级技术(应用)复合型人才。这就导致对设计人才知识能力结构的要求日益向高层次、复合型方向发展。高职本科生将要面对的是更为先进、复杂和经常变换的机器设备、生产技术和工作环境,其要解决的现场问题也往往更具综合性特征。因而,要求他们应具有更扎实的基础理论,更宽厚的专业知识、更强的职业技能和更高的综合素质。要使本科高职培养人才真正实现其培养目标,就应该实施通才教育,因为通才教育的基本价值目标就是具有较系统扎实的专业理论和技能,同时又具有较宽厚的知识面,一专多能,专博相兼,并善于将各门类知识融会贯通并加以创造性应用的高素质人才。这样的人才优点和优势,正是高职本科生将要面对的职业环境和工作岗位所需要的,这样的复合型人才正越来越受到各类用人单位的普遍欢迎。
2、通才教育是促进本科高职健康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现代通才教育是作为对近代以来的狭隘专才教育的纠偏与反动而走上世界高教舞台的。“就业教育”历来被看作包括高职教育在内的整个职业教育的本质特征,“就业”成为高职教育主要的培养方向,而正是由于片面地、过分地强调高职教育的职业性、实用性这一特点和功能,导致了“以技为本”、“以能力为本”和应聘教育等实用主义教育观在高职教育领域泛滥开来,从教育观念到教育模式均出现“半人教育”倾向,使高职教育不仅落后于普通高等教育强化素质教育的步伐,而且顽固地拒斥通才教育,僵守狭隘专才教育的樊篱。一些高职院校的领导以为高职生仅需一技之长,或者尽可能多掌握几种实用技能,多考几个职业技能证书即可,而很大程度上忽视了科学人文基础的教育,终身学习能力的培养和道德水平、交往能力的提高,而最终导致很多高职生综合素质欠佳,适应能力较弱,发展后劲不足,也使高职教育成为某种“终结式”教育,甚至培养未来的“下岗”人员。
3、通才教育是本科高职主动应对现代社会挑战的需要
在知识经济和全球化时代,人才的“折旧”速度大大地加快。正如联合国科教文组织(UNESCO)在其《第二届国际技术和职业教育大会主要工作文件》中指出的:“全球化经济提出的基本挑战是需要有在迅速变化的环境里的调整适应和竞争能力。培养一只生产效率高和灵活的劳动力队伍乃是21世纪进行竞争的最核心的一着。”我们不能在以学生的“窄”去应付市场的“宽”,而必须以“通”应“变”,着力提高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和素质。就本科高职的艺术设计教育而言,由于其所培养的高级技术型人才将身处技术与市场双重变幻的压力和挑战的最前沿,所以更显严峻和紧迫。
4、通才教育是沟通高职与普通本科教育,构建高教“立交桥”的需要
社会用人单位对人才学历要求不断升高,包括高职生在内的大学生面临的就业压力越来越大,而研究生教育的招生规模又连年扩招的情况下,许多高职本科生业与普通本科生一样,希望继续深造,接受研究生层次的教育。而目前研究生教育基本仍是按普通学科体系构建的,即使将来办起“高职研究生教育”类型,许多高职本科生未必一定要再走“高职”之路。这就要求要建立健全本科高职与普通本科教育相沟通、相衔接、相协调的课程体系和发展模式。为学生继续深造,取得更高的学历学位以及终身学习创造必要的条件。
二、本科高职艺术设计教育实施通才教育的基本途径
艺术设计是知识创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是科学技术与艺术结合的产物,是艺术设计工作者艺术智慧的集中体现。设计是基于新知识的设计,这就要求设计师一直处于新知识的学习之中,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不断开阔视野,掌握新方法、新知识、新观念,使设计真正成为新知识的载体。从我国设计界的人员组成来看,由于设计师的知识构成存在的偏向和素质上的问题,创新的能力和创造性尚未得到充分的体现,艺术设计的创造性作为新知识的一部分的观点亦没有被人重视。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是在我们的艺术设计教育中,本科高职艺术设计教育体系下培养的专门人才除了必须具备良好的设计能力、设计技能外等鲜明的职业化特点外,还应重视对人才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和创新技能的培养,把创造能力的培养作为建立新知识体系的一个重要环节来对待。
本科高职艺术设计教育实施以通才教育为基础的专才教育,是一种教育理念和教育模式的重大改变,需要一系列配套改革加以保证,只有这样才能落实到实处。其中,基本的途径,是在转变教育观念的基础上,调整专业设置,更新课程体系,强化实践教学来实现。
1、调整专业设置,解决人才培养“适应性”与“针对性”的矛盾
通才教育注重人才的适应性,专才教育突显人才的针对性,适应性与针对性是一对矛盾。本科高职的艺术设计教育要贯彻通才教育为基础理念,就要解决好人才培养的针对性与适应性的矛盾。作为职业教育,它必须针对一定的职业范围;作为本科教育,它又必定要与职业培训区别开来,学生除了能上岗工作外,尚须有较强的适应性。解决这一问题,单靠课程教学不行,必须首先从比较宏观的专业设置入手。
在此情况下,对本科高职艺术设计教育进行专业的整合与分流就成为一种比较合理而现实的选择。所谓专业的整合与分流,是指对现有专业进行聚合重组,设置若干专业群(大专业),每一专业群内设立若干子专业(小专业),实行宽(大专业)进窄(小专业)出。即按照专业群招生,前两年进行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教学,同时在专业大类范围内进行基本的技术技能训练,到高年级再按市场要求及人才需求信息,并结合学生自身条件和意愿进行专业细分,确定子专业的发展方向,进行专门课教学,这种“大专业招生,小专业就业”的专业设置模式,既可以为学生的未来发展奠定比较宽厚的文化科学和专业技术基础,又可以使专业设置人才市场需求变化更为贴近,更为合拍,也有利于满足学生自身特殊潜能的开发与个性爱好的发展要求,比较好地体现适应性与针对性的结合与统一。在确定大专业、进行专业整合时,要注意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拓宽专业口径。职业教育和职业分类的特点,学校的办学条件和生源状况,决定了本科高职的专业口径应实行宽窄并举,不能用一个标准来一刀切。但是教育又是面向未来的事业,因此专业设置既要有现实性,又必需要有前瞻性。
调整专业设置可以通过实行“完全学分制”来实现,所谓的“完全学分制”就是学生根据自己的特长、兴趣,结合专业要求规划核心课程,自主选择相应课程,修满规定的学分即可毕业。其优点是在校授业时间弹性大,入3—5年毕业,这样学生可根据兴趣、爱好选课,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优化知识结构和养成自我培养意识;逐步取消班级制度,按修课组成集体,这样可以培养学生的配合协作意识;有利于师生的优胜劣汰,学生教师同处一线,任何一方落后都会被淘汰出局,更能形成竞争机制。
2、更新课程体系,是落实通才教育的关键与中心环节
课程教学是实施通才教育的主阵地,按照通才教育理念要求搞好课程教学体系的结构设置改革,是本科高职落实通才教育的关键和中心环节。虽然高职艺术设计教育所培养的专业设计人才是以“动手能力强”、“针对性”、“适用性强”为主要特征的。但它显然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主要依靠技能来完成工作任务的技能性人才。因而,在强调培养学生实际应用能力、动手能力的同时,又不能忽视对学生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和创新技能的培养。生产和科技的发展进步,使许多技术问题的解决需要多学科交叉和协同才能完成,因此,技术教育课程设置的虽然以市场为导向,但也必须有利于设计的可持续发展,必须注重素质培养,能体现出“宽口径、厚基础、高素质、强能力”的基本要求。专业面要放宽,要重视多技术领域的交叉与复合,实行专业课程设置综合化,加强综合性的技术技能的训练,并注意对最新技术及发展趋势的介绍,使学生对相关专业技术有比较全面、综合、前瞻性的了解和掌握,并学会奖其灵活而富于创造性地应用于自己的专业实践。这样,不仅可以确保毕业生具有直接上岗工作的能力,而且能够增强他们的职业适应性和发展后劲。这是世界性高等教育的改革趋势,也体现了培养技术型通才的教育理念。所谓技术型通才之“通”,不仅在于做到基础和理论知识之“通” ,一般能力和方法之 “通”,而且应突出体现在技术和应用之 “通”,专业发展和实践之“通”。
本科高职的艺术设计课程教学包括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两个基本类别和方面,课程教学的改革应在这两个方面同时进行,尝试着在理论与实践之间,在科学研究与造型行为之间寻求新的平衡。设计本身就是被理解成工作方法、材料特性、技术与组织的产品,而不是纯形式的所谓设计。在设计的专业造型课程教学中,应当尝试在造型、科学与技术之间建立一种新的密切关系。认识到必须增加设计理论所占的比例,适当地将人文科学、人机工程学、技术科学、设计生态学、方法学及工业技术等引入教学中来,新设计方法学、规划方法学、习作与设计案例分析等也应当受到很大重视。课程结构必需包括了本体课群(显性课群)、边缘课群(隐性课群)、实践课群(设计实践课群)三大基本类别和方面,本体课群又包括了单元课群和综合课群。这种设计教学内容包括处理基础核心与边缘渗透的关系,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的关系、专业内涵发展与外延发展的关系,将技法与设计理论知识结合起来,如各类设计史、设计批评等,以提高全面的艺术理论修养。要更注重对学生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的熏陶,并将其渗透于专业教育与隐性课程之中,从情感和理智两方面促进学生的协调发展,努力达到传授知识、培养能力、提高素质三者的有机统一。
3、完善实践教学体系,突显高职艺术设计教育特色
通才教育基础上的专才教育,培养技术型的通才是现代本科高职艺术设计教育的必然趋势。作为两种不同类型的高等教育,高等职业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之间,既有共性又有显著区别。因而在通才教育问题上,本科高职艺术设计专业也要体现自身特色,即强调应用性,服务第一线,注重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这就是高职教育区别于普通高等教育的主要特色。决不能因为贯彻通才教育思想而把高职教育的固有特色和优势抛弃了,相反,实施通才教育是为了促进本科高职更好地发展,使其扬长补短,优势更加巩固,从而提高本科高职的综合质量和效益。与普通本科生相比,高职本科生在理论知识的掌握上可以差些,但实践动手能力则应该更强。所以本科高职的通才教育要顺利健康地发展,就必须以适应社会发展和职业需要为目标,坚持专业理论教学和实践训练并重,在改革理论课程教学、拓宽学生人文基础知识的同时,强化实训实习的教学环节,使学生得到比较系统的、深入的职业技术技能训练,增强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以“应用”为主旨和特征构建实践课程的教学内容体系,保证实践教学的学时、学分和质量。艺术设计专业本身就具有很强的实践性特点,在高职艺术设计教育相关专业的课程设置中,专业实践性课程所占的比例一般应控制在2/3左右。在课程内容的安排上可兼顾或参照相关行业、岗位相对应的“应知应会”以及职业资格证书的具体要求,来切实加强对学生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的培养。
在重视教学内容的实践性的同时,更应重视教学过程的实践性,注重各个实践教学环节之间的衔接非常重要。在基础技能与专业技能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只要条件允许,均应要求学生通过参与制作某一种实物(作品或产品)的过程来体会与掌握其相应的知识与技能。至于在专题设计课程和毕业设计课程中,安排真实课题、真实项目,例如以企业委托的具体设计项目来组织安排教学,无疑是最理想的选择。当然,在受条件限制、无法获得真实课题的情况下,亦可由教师安排模拟项目和课题来组织实施教学,只要能够尽量按照市场与企业的运作模式和程序来安排模拟课题,同样能达到接近的效果。让学生亲身经历和参与从了解、接受委托方的设计任务、总体要求、设计标的——市场调查——创意设计(草图)——设计表现——制定实施方案——产品模型(作品)制作——审核投产——信息反馈等全过程,了解、体会、掌握各个环节的具体要求、要领及内在联系,从中掌握各个单项技能与综合技能,从中得到全方位的锻炼。
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是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重要课堂,对于强化实践教学、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无疑是起到重要作用的。这包括校内实训室和校外实训基地的建设,其中校内实训室的建设,应建立在对相关行业、企业的深入调查,包括对设备技术要求、企业环境、工艺流程、操作规范等一系列第一手资料的了解与掌握的基础之上,并结合实践教学的要求,作全面的规划设计与实施建设,务求使其体现鲜明的职业岗位特点,使其具有浓烈的“现场感”。其目的就是使学生在实训室不但能受到严格、系统的专业技能训练,同时也能受到良好的职业素质的训练与职业环境的熏陶。同时,还应在相关行业中遴选一批知名企业作为各专业的校外实训基地。如果说校内实训基地主要是着重于学生基本技能、专业技能的训练,而在校外实训基地进行实践教学(实习),则主要着重于对学生综合的职业素质和职业能力的培养。学生们在这里能够得到企业设计师、工艺师及生产第一线的师傅们的直接指导,他们不仅能在生产线上进行实际操作,更有机会直接面对客户,了解市场需求,熟悉和经历从设计到工艺流程、从工程图纸到材料选用,从成品的实现到产品的营销推广。他们不仅要与机器设备、图纸材料打交道,还要与企业老总、部门主管及现场工人师傅们进行沟通与交流,这对于他们专业技能、动手能力、沟通能力、团队协作精神的培养都将产生积极的影响。广泛的艺术设计专业知识、独立的创造精神、扎实的设计技能、良好的沟通能力和职业道德,将会使学生在走出校门后能够更快、更好地适应社会的需求,找到自己的职业方向。
三、结束语
总而言之,本科高职的艺术设计教育既要符合“本科”层次,又要体现“高职”特色,还要注意与中职、专科、研究生教育甚至普通高中教育的衔接与沟通。应该强调的是在“专”的基础上尽量拓宽为“通才”,在“宽”的基础上尽量深入为“专才”。建立在通才教育基础上的专才教育,培养技术型的人才是现代本科高职艺术设计教育的必然趋势。如果通过实施通才基础上的专才教育,既能使高职本科生具有“一专多能”,具有良好技术技能和综合职业素质,具有广泛的社会适应性和可持续发展的坚实基础的人才。那么,他们不仅会成为人才市场上的“抢手货”,令人羡慕的“灰领”一族,而且成为技术应用领域的“常青树”,这无论是对学生自身的发展还是对本科高职的发展,都将是极为有利的。
参考文献:《艺术设计概论》李砚祖,湖北美术出版社 2003.8
《乌尔姆:包豪斯的继承与批判》李砚祖,《装饰》2003.6
《应用型艺术设计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张小纲,《装饰》2003.10
《通才教育——现代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陈火英等,《教育探索》2003.12
《本科高职与通才教育》张秉福,《现代教育科学》2005.5
《通才教育理念下的大设计教育观》于洋 刘爽,《装饰》2006.1
《关于中国染织艺术设计教育改革的思考》贾京生,《装饰》200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