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培养环艺专业应用性人才的探索与实践

2017-06-21 15:37:36 来源:

培养环艺专业应用性人才的探索与实践

 

艺术设计系  陈静敏

 

 

 

目前我国正面临社会经济结构的巨大变化,国家高度重视应用性人才的培养。对于每一位高等教育工作者,尤其是奋斗在教学第一线的教师们,就如何培养本专业的优秀应用性人才作出深刻的思考是时代的要求。

 

一、应用性人才及其培养的必要性

 

根据教育部高等教育司的解释,应用性人才的要求应有以下几个方面:(1)具有形成技术应用能力所必需的基础理论知识和专业知识;(2)具有较强的综合运用各种知识和技能解决现场实际问题的能力;(3)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具备爱岗敬业、艰苦创业、踏实肯干、与人合作的精神,安心在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工作;(4)具有健全的心理品质和健康的体魄。只要这样的人才才能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

 

当前,经济、科技的迅猛发展,带来社会经济结构的巨大变化。现代社会的职业岗位结构也随之产生了巨大变化。针对这一发展趋势,应用性人才的培养在高等教育中越来越占有重要地位。具体反映为历年的就业市场对大学生的实践技能要求的不断提高。以环境艺术专业为例,课余参加过社会实习具有一定实践经验的毕业生较为“抢手”而缺乏实践的毕业生往往碰壁。这充分说明环艺专业的教学工作者必须正视市场需求和现状专业教学的错位,积极调整教学体系,以培养优秀的应用性人才为重。只有这样,才能符合现阶段高等教育的需求,使国家、学校、学生、企业四者都从中得益。尤其在各类高职高专学校或为其培养师资人才的技术师范学院,培养应用性人才的必要性和迫切性最为显要!

 

二、环艺专业应用性教学的不足

 

要培养优秀的应用性人才,首先必须检视目前教学现状的不足,以求更新教学观念,从培养技术应用性人才的目标出发,设计科学的人才培养方案,构建科学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陈旧、落后的教学方法和手段。

 

综观国内现状,环境艺术专业在培养应用性人才方面主要存在以下不足:

 

1、教学思想转变需时。专业教育规模发展快,招生规模扩大、学校不断增加,但过往那种“大学培养学术型人才,大学生都是天之骄子”的教育思想还没来得及完全转变。

 

2、实践教育基础薄弱。对实践教育的规律研究掌握得不够,实践教学理论和物质基础相对较差。实践课程比例偏低,既没有完善的实训计划也没有配套的实训点。学生因此转而投向社会实习。但这种自发实习没有计划和质量的保障,有时会影响到正常的教学秩序,也造成教学管理上的困难。

 

以我系环境艺术专业教学总学时数平均在1824左右,理论教学时数与实践教学时数比例接近2:1。而国内普遍认为应用性人才培养的理论和实践课时比应接近1:1。

 

3、教学方式重灌输轻互动。依然存在着全程高速地压缩灌输课本的教学内容或简单机械地把教学内容搬到计算机屏幕上忽视学生思维锻炼的现象。这种教师占据强势地位的教学方式非常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和应用能力的培养。

 

4、师资知识结构转变需时。一方面确实存在部分教师理论能力较强,实践能力较弱的情况;另一方面仍存在对教师的聘任和职务普升也过多地考虑学历、学术标准而忽略(甚至看不起)实践经验。

 

三、国内外应用性人才培养的经验和启示

 

国内某艺术类高校在应用性人才培养上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他们的经验是:1、架筑三维的课程结构体系。2、构建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并重的教学体系。3、开设一定比例的与专业相关的实用性较强的选修课。

 

德国高等教育是世界教育的代表性模式之一,它对应用性人才的培养很有独到之处。德国高等教育分为两类:大学与高等专业学院。    这两者是不同类型的学校,有着不同的使命和定位。大学为学术性高等学校,注重基础研究,几乎包括所有的专业领域,因此规模都很大。但很多综合大学通常不含下程技术专业,而存在着与其地位相同的工业大学。而高等专业学院为应用性高等学校,注重培养实践型人才,为职业实践做准备,单科性或多科性专门学院,规模一般不是很大。

 

这些经验说明,高校对人才培养目标要有明确定位,方能配套相应的教学体系,有利应用性人才的培养。

 

四、培养环艺专业应用性人才的途径

 

经过多年的改革实践,人们对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特征取得以下六点共识。下面就环艺专业的特点,详细地展开研究:

 

1.以培养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人才为根本任务;

 

环艺专业教育最基本的特色首先应体现在人才的培养目标上。其次,还应体现在学校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密切结合地方需求,多种模式探索、多种途径结合,培养出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所需要的合格的专门人才上。

 

如现在市场需求的环艺专业毕业生不但要懂得设计,还需要有与客户沟通交流的能力,有组织管理设计团队的能力等。所以要求在教育之初就善于观察学生的特点,发掘他在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不同方面的潜能,量体裁衣地制定个人培养目标和培养计划,才能生产出社会需要的应用性人才。

 

2.以社会需求为目标、技术应用能力的培养为主线,设计教学体系和培养方案;

 

只有搞好人才培养工作,学生的培养质量得到社会的承认,毕业生受到用人部门的欢迎,院校才能在社会上取得应有的地位和声誉。因此要突出教学工作的中心地位,当前应着重抓好教学基本建设。要围绕技术应用性人才培养这个中心,进行硬件建设和软件建设,抓好专业、课程以及实习与实训基地的建设。

 

3.以“应用”为主旨和特征构建课程和教学内容体系,基础理论教学以应用为目的,以必需、够用为度,专业课加强针对性和实用性;

 

应用性人才的质量应该体现在突出这种人才具有的技术应用能力上。当然,这种能力的内涵是综合性的,应包括必备的基础理论,也要以整体素质的养成作为基础。

 

结合环艺专业的实际,就是要系统梳理专业知识内容,合理制定理论课(各种艺术基础理论和设计原理课)和实践课(各种设计软件操作和专题设计、综合设计)的比例关系,专业课针对当今社会的实际情况,介绍最新最实际的专业动向。

 

4.实践教学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在教学计划中占有较大比例;

 

(1)制定实训计划。

 

根据环艺专业能力要求和课程体系,有步骤地安排实践教学各环节。包括参观和专项、综合技能训练。培养计算机操作、英语应用能力,强化基本技能训练;培养自我推荐、人际交往、适应环境等能力,强化综合技能训练。

 

(2)建立实训基础

 

实现职业技能训练的保障是建立实训基地,因此,环艺专业教育必须注重建立校内、校外实训基地。结合环艺专业的实际,就是校内大力建设材料和构造实训室、模型实训室、计算机应用实训室等;校外积极联系环艺相关企业(如:室内、景观、建筑和园林方面的设计单位)设立实训点。

 

(3)开展艺术实践活动

 

由教师牵头,承接一定数量的社会项目,结合教学开展艺术实践活动。有利于学生尽早接触社会,了解环艺专业对从业人员的实际需求,习惯社会工作程序和工作方式,培养职业素养。

 

(4)实施“双证书”制度

 

目前环艺专业相关的执业资格认证制度正在不断发展和完善。有的认证是对学生开放的,可以鼓励学生积极参与,以求在毕业时既有毕业证又有职业资格证。有些认证要求有工作年限,但也应鼓励学生提前作好以后考证的准备,因为这将是他们职业生涯的必经之路。

 

(5)改进教学方法

 

为适应培养学生职业能力的要求,艺术高职院校在教学上实行以训练性、操作性、演示性为主的教学方法。这种师生双向参与的教学活动,体现了教学中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倍养了学生的创新情神。

 

创造新的课堂教学形式,比如上工程造价预算课,学生可以在教室看图纸、算工程量、套定额;也可以结合实际工程到建筑市场、建材币场去调查,从材料规格、出产厂家、进货渠道、运输成本等方面精打细算,得出不同的结果;教建筑材料课,有的是让学生在市场上去调查,将有关新型建筑材料的详细资料让学生制成多媒体课件,由学生在大屏幕教室讲解介绍,其它学生就其性能、价格、施二特点提出质询,引发争论。同样是实践教学环节的课程设计,可以依常规,教师坐在设计室等待埋头于绘图的学生个别提问,也可以穿插学生各自介绍自己构思的方案的环节,组织讨论,引起争鸣,让创新的思想火花碰撞。

 

(6)改革考试内容与形式

 

环艺专业一般以考查形式为主。但长期以来,都是由老师全权决定学生的成绩。以后可以尝试由社会评定、学生相互评定、教师评定等多种方式相结合,让学生早日体验社会不同评价标准对设计师的考验。

 

5.“双师型”师资队伍的建设是高职高专教育成功的关键;

 

(1)完善教师的知识、能力结构。艺术院校通常拥有一部分“双师型”老教师,但青年教师已逐步成为教学的主体力量,他们迫切需要提高理论知识水平和教学实践能力,充实新知识、提高教学能力已刻不容缓。因此,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须不断完善教师的知识、能力结构。其途径主要有:各专业的教师到相应的企事业单位参与实际工作,在实际工作中吸收新知识,加强教学实践能力;通过进修、参与科研等方式充实理论知识素质,丰富教学实践经验;“双师型”老教师帮助培养青年教师,提高青年教师的知识与能力。

 

(2)聘用兼职教师。艺术院校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除校内教师承担外,还需要聘请校外具有实际工作经验又有一定理论知识的人承担,他们在培养学生职业能力上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教学管理部门应对此采取理解和支持的态度,而不是盲目的遏制。实践证明:现阶段兼职教师已成为“双师型”教师队伍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成为艺术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的主要特点。聘用兼职教师时应注重:条件与各专业对口;既有较强的实际技能,又有一定的理论知识和表达能力;具有较高的职业责任感和道德感;主要渠道来自各专业指导委员会成员;各专业对口的企、事业单位从事具体实际工作的人员;离岗的“双师型”老教师。

 

6.产学结合、校企合作是培养技术应用性人才的基本途径。

 

与研究型大学不同的是,高职高专学校的产学结合更多地表现在为区域、为行业的技术服务的层面上。可以说高职高专学校的办学水平、毕业生的创新能力和全面素质取决于其产学结合的状况和水平。

 

要加强与社会的联系。学校必须服务社会和依靠社会,这是环境艺术专业办学指导思想的一个重要内容。实施产学结合的办学模式,是培养技术应用性人才的必由之路。在当前情况下,如果只单方面考虑学校教学工作的需要,是会遇到不少困难的。学校要主动为企业服务,在项目策划、调查研究、方案设计等方面积极主动参与工作,在这个过程中,求得企业信任和对学校的实质性支持。

 

五、我系环艺专业应用性教学的实践

 

环境艺术专业是艺术应用专业,尤其强调实践能力的培养。我系坚持走产学研结合的道路,专业建设充满活力,结合教学实践,师生共同完成昌华涌景观规划等多项设计任务、学生参加教师科研课题研究,多次获得国家级、省级乃至亚太区的奖项。但离建设真正完善的应用性人才培养的教学体系还有一定的差距。今后的重点是进行课程体系的调整,增加实践课的比例;改革教学方式,强调互动交流,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新能力;加强校内外实训点的建设,增加学生社会实习的机会并加强教学管理;培养一批“双师型”( 室内设计师、景观设计师、建筑设计师、园林设计师)的中青年骨干教师;编写出版一批有特色的基础课程和专业主干课程教材等。

 

相信在培养优秀应用性人才的教学思想的指引下,环艺的专业前景将更加美好,学生将更受社会的欢迎。

 

 

 

参考文献:

 

1. 马陆亭. 德国学术性人才和应用性人才并行培养体系的启示. 中国高教研究, 2003(3).

 

2. 钟秉林. 高度重视技术应用性入才培养工作. 北京高等教育,1999(12).

 

3. 王玉苓. 关于培养应用性高等艺术人才的儿点思考. 辽宁高职学报,2002(1).

 

4. 何孟义. 将创新精神融入应用性人才培养全过程.中国高等教育,2000(12).

 

5. 邱坤荣. 试论技术应用性人才的基本特征及其培养. 金陵职业大学学报,1999(3).

 

6. 刘遂海等. 艺术设计本科应用性人才培养的实践. 成都大学学报(社科版),2005(5).

 

7. 赵胜年,江小明. 应用性理科人才培养与综合实践训练基地的建设.高等理科教育, 199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