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政课程优秀案例(18)|| “我为美丽乡村绘蓝图”《景观设计基础》课程思政优秀案例
前言:课程思政建设,是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的“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政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的重要举措。为进一步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学校开展了本科课程思政优秀案例征集活动。为发挥优秀案例引领示范作用,教务处通过本专栏搭建学习交流平台,总结课程思政教学经验,展示课程思政建设成果,推动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
本期分享:美术学院 周峻岭老师 |“我为美丽乡村绘蓝图”《景观设计基础》课程思政优秀案例
作者简介:周峻岭,副教授,博士,广东技术师范大学美术学院环境设计系主任、研究生导师。中国高校美术家协会理事、广东省设计师联盟理事、入选文化部、财政部文化产业创业创意人库、广东省综合评标专家库评标专家、《Urban and Regional Planning》编委。
一、教学目标
课程以学生为主体,培养学生民族文化、乡土文化、乡土技术,实施“设计技能与岗位能力”双轨并行,通过“美誉与德育”双重建构课堂,培养具有民族自信心的设计人!
二、教学理念
(一)“理实一体,情景实现”
情景式学习乡土建造技术,采用以实际项目作为课程任务目标,引入多位名家名匠作为兼课老师。
(二)“传统技艺”与“现代科技”的结合
使用虚拟现实 VR 技术,还原工作现场,增强了学生的体验感,培养“传统技艺”与“现代科技”的结合。
三、教学实施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让村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
广东技术师范大学美术学院环境设计专业师生在教务处、美术学院“艺心党支部”组成的志愿服务队通力合作下,结合《景观设计基础》课程,完成省定贫困村完成整治规划设计方案编制。
服务队分为三组:道路、古建、公建,历经5周时间,切实参与到湛江市雷州市纪家镇上郎村和万家村等乡村规划编制。从景、物、人、文化、产业资源等不同角度记录村庄,并利用无人机对村庄整体进行了拍摄。通过与村民交流访谈、实地踏勘等多种形式,对自然村的基础设施、环境卫生、公共服务设施、历史文化景观资源等现状进行数据采集和调研。
明确了各个乡村的规划主要方向,包括:1、生态农业2、历史地文3、红色记忆。通过生态农田乡村体验、自然风貌主题民俗资源开发、红色革命教育、民风民俗博物馆等,通过提升乡村品质,激发乡村活力,尊重乡村的现状与背后的历史内涵。
四、教学方法
(一)任务驱动法
项目导入:通过对于传统乡建项目的实践,激发对于传统文化及技艺的兴趣。
(二)BOPPPS教学法
学生为中心:注重学生“学到了什么”,而不是自己“教了什么,进行教学实施。
(三)合作探究法
协同设计: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自主探究进行研究讨论、制定方案、汇报分享,锻炼学生合作沟通的能力。
五、教学反馈
(一)学生反馈
学生学习本次课程后明显提升了学习的参与感,能够完成全部学习内容,积极性不断提升。
(二)考核评价特性
1.延缓性:允许一部分学生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在学习的过程中看到自己的进步。
2.过程性:本课程的过程性考核评价方式主要采用与实际项目相匹配的形式进行。
3.客观性:本课程的结果性考核评价方式运用客观量化标准,使用学习通APP自带统计分析。
六、特色亮点
(一)“智能化教学环境+沉浸式学习体验
虚拟现实VR智能交互化提高教学实施与学生练习的效率,增强学生学习的多维沉浸式感知体验,解决无法实地踏勘问题。
(二) 线上线下依托项目充分有效整合
政府实际项目的导入也成为贯穿线上线下课程的一个重要枢纽和载体。利用“学习通”“学习通”、学习通等在线平台和微信群、移动端 APP 进行日常课堂活动。
(三) 思政引领专业设计,专业设计促进思政深化
项目实施的过程中体现出精益求精的匠人精神,也体现了社会核心价值观,将课程思政润物无声融入教学。
(四)符合疫情下多变的时空需求,具有推广价值
经过疫情的紧张多变的考验,线上线下灵活的课程组织,教学团队和企业线双导师,方便快捷地将企业任务直接导入课程教学,富有成效。
(五)获得奖项
1.UIA-CBC国际高校建造大赛,二等奖,国际建筑师协会(UIA),2019.08
2.广东省高校-南粤村庄(整治)规划志愿服务团队三等奖,2项,广东省教育厅
转载:学校教务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