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发展职业技术教育 加强学生职业能力培养

2017年06月21日 14:37 来源:

发展职业技术教育加强学生职业能力培养

彭小杭

职业技术教育是我国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劳动就业的重要途径。近年来,城市中人们的择业观念和社会对人才素质的要求都在发生变化,特别是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中国有可能成为世界加工制造中心,加快培养大批适应现代加工制造业需要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是当务之急。而现今学生的眼高手低、书本知识与实践相结合能力低下的现实使有些企业在使用人员方面存在着不少的尴尬之处。因此合理发展职业技术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动手能力,使学生具有全面素质和综合的职业能力是职业技术院校的首要任务。而从当前我国的职业技术教育现状和今后发展的要求来看,培养学生职业能力应从根本抓起,课程体系的建设、教师队伍的充实、学生的职业能力和全面素质的培养等等都是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关键。

一、职业技术教育的现状

我国的职业技术教育是在政治经济、科学技术和社会文化诸因素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一方面在经济发展中发挥了重大的作用;另一方面,受政治、经济发展的制约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教育观念的陈旧、教师综合素质差、课程模式一成不变、教学方法简单、理论与实践脱节等等,致使学生的职业能力得不到培养,综合素质水平得不到提高。职业技术教育只有不断地向学生灌输创新创业意识,传播创新创业知识,培养创新创业能力,才能确保人才质量,才能体现出特色,才能赢得市场。

二、课程体系的建设

课程体系的建设是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核心领域和实质环节,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与规格最终也要通过课程的实施得以实现。课程的内容与组织结构在某种意义上体现着学生的知识面与能力结构,只有深入到这一层面,才能将改革落到实处,才能培养出知识结构合理的高职人才,真正建立起一个充满生机与活力的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体系。

1、 更新课程内容 目前从整体上看,职业技术教育的课程内容仍然是陈旧的,许多知识的实用性不强,理论过深、过难、容量过大,又缺乏相应的职业技能训练内容。以这样陈旧、失衡的课程内容培养出来的学生,不仅职业的社会适应性差,而且意志品质和人文素养都比较欠缺,无法担当经济与社会建设实践一线的重任。为此我们要更新课程内容,要开展经常性的社会调查与研究,不断对课程内容进行修改或补充,对课程内容进行反思,进行必要的创新,及时反映“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和新方法”,增加课程的科技含量,使课程的内容始终能跟上社会经济发展的步伐。让学生了解实践一线的最新情况,使课程内容符合新的职业需求。

2、 开发新课程 在为传统课程增加新内容的同时,一定要积极开发新课程,这样才能保证职业技术人才知识结构的有效实现,新课程是学生与社会需求对接的通道,是职业技术院校进一步发展的增长点和促进力,实现人才培养转型的关键也在于此。

3、 进行课程的整合 人类的知识体系本来就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根据职业岗位的要求,跨学科地对教学内容进行裁减重组、进行知识与技能的综合,充分听取内行的专业课教师和专业人士的意见,特别是向用人单位了解、调查各种职业岗位对知识结构的实际需求,明确各方面知识所占的比例,形成一门或几门能反映该专业特征并符合实际要求的课程,以此来构建整体优化的课程体系。

4、 重组课程结构 我国职业技术教育应充分吸收借鉴国外课程模式的优点,努力形成适合自身发展的有中国特色的课程体系。我们可以把数种性质相近的专业综合为一个专业群集,以该专业群集所具有的基础性、共同知识与技能为基础,组合设计课程。课程主要分为培养基本素养的基础课程和技术职业能力培养课程,职业能力培养课程也分为理论课与实践课两部分。通过课程组织形式的重新构建,促进学生自主发展、开发潜能、发展特长,进而完善个性发展,形成良好的职业素质和道德品质。

三、教师队伍的建设

教师队伍是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根本保证,一个合格的教师必须具备准确的教师角色定位。而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人才培养的特殊性决定了教师队伍的特殊性。目前大部分高职教师都是从学校毕业后直接到高职院校任教的,其实际工作经验和解决工程实际的能力本来就不足,又怎能提高学生这方面的能力呢?因此提高教师素质是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关键。

1、良好的职业道德 教师担任着教书育人的重任,在加强政治学习的同时,要热爱职业教育、爱岗敬业、以身作则、不怕辛苦、不计得失具有奉献精神和意识,关心爱护学生、刻苦钻研业务、勇于创新、团结协作创建文明校风,优化育人环境。

2、具有广博的文化知识和专业基础 高等院校的学生是正处于成长和成熟时期,具有强烈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兴趣广泛,作为教师有责任尽可能满足学生的这种需求。而职业技术教育的特点更加要求教师必须具有丰富、广博的专业理论知识和实际操作本领。始终保持对自己所学专业的追踪意识,了解和掌握本专业的发展变化和最新科研成果,以及知识发展和更新情况,并具备本专业的实践能力和操作技能,同时要注重相关学科知识的拓展,尽量做到“一专多能”。在一些基础学科、邻近学科和现代技术学科等方面也应具有广阔的知识视野。

3、建立“双师型”师资队伍 “双师型”既教师型和技师型,这是职业技术教育院校的教师素质特色所在。“双师型”教师队伍在教师总体上既是学科带头人也是技术带头人,既是教授、讲师也是高级工程师、技师,既有专职教师也有兼职教师,教师既能上讲台又能当师傅,提倡既有教师职称也有工程、管理系列职称。建设一支“双师型”教师队伍的目的是加强实践应用技术环节的教学,使学生成为高级应用性、技术型人才。

4、重视兼职教师的作用学校缺乏对企业和社会的了解,不能及时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逐渐疏远了与社会的联系。选调、聘请有实践经验的专业技术人员和能工巧匠兼任教师是职业技术院校师资的一个重要来源。一方面使职业教育与科技生产实际结合紧密,及时把生产中的新产品、新工艺、新技术充实到教学内容中,另一方面可以密切学校和社会、企业的联系,建立学校与社会沟通的桥梁,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增强办学活力。

四、学生的职业能力和全面素质的培养

能力是胜任某项任务的主观条件、是完成一定活动的本领、是直接影响活动效率和使活动顺利进行的个性心理特征。职业技术教育的特点就是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所谓职业能力也就是学生的从业能力、适应能力和创新能力。有别于普通教育的是,它对受教育者进行有组织、有计划、有目的的培养训练,使他们掌握特定劳动的专业理论知识、实用技术知识、职业管理科学知识和劳动的技能技巧,在实践活动中锻炼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的全面素质得以提高,适应社会的能力也相应得到加强。

1、自学能力的培养自学是指独立获取知识,不断调节自己的知识结构的能力,是人获得成功的最基本的一种能力,具有了自学能力就犹如掌握了知识宝库的金钥匙,日后的知识就能像长江之水,源远流长,永不枯竭。牢固的知识基础是培养职业创新能力的条件,历史上的任何创造发明,都是以知识为基础的。

2、注重基础知识和适应能力的培养适应能力是指人随外界环境和时代变迁而改变自己的行为方式、生活方式、交往范围、思维习惯、思想认识和价值观念的能力。当代世界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各种思潮的出现,以及社会的日益发展,思想观念的日益更新,都需要学生有着很强的适应能力。但是社会发展尽管是迅速的,适应社会发展所必要的基本文化素质却是相对稳定的,因此作为学生还必须加强基础知识的学习。。

3、组织管理、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组织管理能力是一种综合能力,它包括计划、决策、指挥、协调、交往等多种能力。它主要是一种社会活动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就是对客观世界间接的、概括的反映能力。它通过对感性材料的研究、分析与剖析,找出事物的本质规律,从而形成科学的概念和结论,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这对于学生迈向社会中遇到任何问题能够冷静分析、思考乃至解决问题达到目的都是有所帮助的。

4、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实际操作能力是指完成学习活动、专业训练和生产实践中各种智力的、技巧的具体运作能力。实际操作能力对于现代人才是一个重要的能力。随着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产业结构的调整,社会对用人的需求从知识与学历转移到实际操作能力。而现代科学上许多重大突破都得益于高超的实验技术。现代社会的发展,需要手脑并用、体智结合的人才。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就是将千万学生培养成为适应社会需求的高级应用型、技术型人才。

5、表达能力的培养表达能力是借助各种形式,如语言、文字、图表、数理符号等交流信息表达思想感情的本领,它包括语言表达能力、写作能力、图表表达能力和数字表达能力等。对于担负不同任务的人才,在表达能力上有不同的要求。善于把自己的研究成果、设计方案、思想感情,用恰当的方式准确而清晰地表达出来,并为他人理解,这是人们走向成功的第一步。

6、创造能力的培养 创造能力包括创造意识、创造精神、创造思维和创新能力,是指善于独立思考、敢于提出新问题、设计新方案、作出新创造的能力。它是智力效能的最高表现,是认识能力与实践能力的高度综合。21世纪是创新的世纪,只有积极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我们才能赢得未来,迎头赶上经济全球化的大潮。

“知识+能力+素质”是职业技术教育的教学目标,发展职业技术教育,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是当前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历史发展的规律。随着教育体制的不断完善更新,必将使职业技术教育对受教育者能力的培养走向完善、正确的轨道,为社会培养出更多具有全面素质和综合职业能力的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 刘春生 徐长发. 职业教育学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

2、 李岭梅 黄育云 赵鹏程. 上海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现状及发展趋势分析. 职业教育研究. 2005.

3、 孙朝霞. 改革开放以来广东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发展历史述评. 华南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2004

上一篇:浅析艺术设计教育现状和发展 下一篇:2002年-2006年科研成果统计(精华版)